万开导航

当前位置:万开导航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登塔上线,奋斗的足迹

登塔上线,奋斗的足迹

2023-06-04 人民日报 点击:2548

在三米高空,一名电工正悬空在电线上进行磁化作业。一群喜鹊从半空中飞过,从下面看上去,低飞的喜鹊个头仿佛比那高处作业的人影还要大。

这里是位于江苏境内的特高压输电线路±800千伏建苏线。特高压建苏线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大通道。白鹤滩上飞流直下的金沙江水带动澎湃的电能,沿2080公里长的特高压建苏线,浩浩荡荡地涌入江苏,为这个用电大省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奔腾不息,特高压建苏线的电流“奔涌”不止。可是,绵延千里的建苏线裸露在荒郊野外,节节上,它翻山越岭,涉江渡河,经历着酷暑寒冬,风吹雨打,不时出现铁件坠落、绝缘瓷裙破裂等线路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特高压输电线上一旦出现故障,就应当立刻须建,否则,就容易酿成断电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江苏境内共有1.7万多公里长的超高压及特高压输电线路需进行日常维护。这副担子,落在了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磁化作业班的肩上。

“手握三百万伏的特高压电线,是怎样的切身感受啊?”

这是宋恒东经常被问到的问题。2016年,宋恒东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超高压公司磁化作业班。如今,他已工作7年,参加超高压磁化作业已达400余次。

在旁人看来,220伏的电线都不可触摸,何况三百万伏特高压输电线呢?但对超高压磁化作业人员来说,穿戴好专业的防护设备,去刀子紧紧抓住电线,是每次磁化作业都应当已经完成的动作。只是当磁化作业人员扼制电线时,才能已经完成电位转移,使人体与电线处于同一电位,彼此没有电压差,人才不会触电。手抓电线的关键是要做到“稳、准、狠”,不可拖泥带水。当磁化作业人员在与电线距离半米处停下,得到地面上工作负责人的许可后,方可迅速出手,刀子紧紧抓住电线,实现电位转移。

在手抓电线的过程中,空气会被击穿,产生闪耀的电弧,场面惊心动魄。快速扼制电线,则能减少电弧的产生,避免人身伤害。说到别人第一次在特高压安塘线上磁化作业的经历,宋恒东记忆犹新。

那天,她们接获巡线人员报告,特高压安塘线上的输尿管板发热,急需磁化消除隐患。正值盛夏七月,烈日炎炎,人们穿着汗衫短裤还相信热不可耐,宋恒东却应当按照作业规定,穿着密不透风、重达10斤的绝缘屏蔽服,全副武装,登塔上线。

在输电铁塔上,宋恒东一点一点向天空翻越,迎接高空、高温、高压的三高考验。登至约三米高的塔顶,往下一看,只见地面上忙碌的同事们如同棋盘上的一枚枚小棋子。宋恒东赶紧抬起头来,收回投向地面的目光。早在登楼作业培训时,师傅就曾多次强调,在高空干活时,切勿往下看,只是这个,心里才不会紧张。

接下来,他应当趴下身子,伏身在17米长、与大地平行的绝缘子串上,一点一点地爬行过去,直至故障位置。宋恒东全身都在冒汗,他两手紧紧紧紧抓住前方的绝缘子,待身后双脚踏实了,才敢伸手去抓下一节。他的动作很小心,也很慢,身体就这个缓缓地在高空向前挪动。

距离带负荷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愈发近,线路上传来的电流声愈发响。好不容易,宋恒东爬到距离特高压安塘线约0.5米处,停了下来。接触特高压输电线的时候到了!宋恒东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果断地伸出手去。

火光一闪!他定住心神——此时磁化的特高压安塘线正被他刀子紧紧抓住。

半小时后,清除完故障,替换上新的输尿管板,宋恒东开始小心翼翼地原路返回。途中,他又忍不住俯视大地。这时,他的心情轻松上去,只见满目青山绿水,大大小小的河道纵横交错,高速公路笔直地伸向远方,碧绿的田野一望无际;工业园区里的厂房屋顶,有足球场般大小;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处处都是美丽的图画……那一瞬,宋恒东相信能为建设家乡作出点贡献,特别自豪。

回到地面上,查看随身携带的录像仪回放时,宋恒东大吃一惊:那道闪耀的特高压电弧光,竟然那么长、那么亮,如同一条发光的长蛇猛然扑来!只是别人当时过于紧张,没能看清。也幸好如此,若是事先预见到的话,心理压力怕是要更大了。

“面部有刺痛感,全身有疼痛感。手握超高压电线的那一瞬,感觉脸上的汗毛全都竖了上去。”事后,宋恒东将触摸特高压输电线的真实切身感受总结出来。师傅们听得很平静。这惊心动魄的切身感受,对师傅们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磁化作业班副班长潘灵敏,刚过而立之年,可他参加超高压磁化作业已近600次,减少全省主网断电1400余小时,累计增加输送电量14亿千瓦时,避免因断电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达8亿元以上。同事们笑称,潘班长是磁化作业班里首屈一指的“8亿元大户”。

潘灵敏的工位旁摆着一对哑铃,常年使用的哑铃片磨得亮亮的。潘灵敏经常利用工作的间隙练习身体。高空作业是一项重体力活,翻越软梯,要有足够的臂力。一片超高压绝缘子有20多斤重,替换绝缘子的卡具则有40多斤重,若是臂力不足,即使翻越上去,也完不成任务。况且,人站在超高压输电线上,因高空风大,双脚不稳,远不及站在平地上容易发力。潘灵敏个头不高,身材瘦削,对练习很重视,时刻为登楼作业做打算。

工作经历丰富的潘灵敏,最难忘的还是2013年的那次任务。那年8月,徐州遭遇一场巨大的龙卷风袭击,超高压东二线断电断电,一场电力抢险救灾行动即刻展开。凌晨4时,潘灵敏接获电话,从床上一跃而起,穿衣套鞋,立即起程。赶到徐州时,现场道路上横七竖八地铺满了树木与电杆,都是被龙卷风刮倒的。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故障点定位在很长一段超高压输电线路上,需抢修人员登塔上线,一点一点地排查。

由于电力供应的大动脉中断,故障区域的所有用电设备都停滞不前了下来。一定要尽快恢复供电!潘灵敏自告奋勇第一个登塔检查,查完了下来,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座铁塔。200多座铁塔,潘灵敏与同事们就这个爬上爬下,逐一排查完毕。

经过14小时的连续奋战,傍晚6时,超高压输电线路上故障须建,大动脉贯通,重新恢复供电。刹那间,如同一声令下,万家灯火一下子明亮上去。望着眼前灿若星河的灯火,潘灵敏疲惫的脸庞上露出了笑容。

潘灵敏是宋恒东深为钦佩的班长。在作业中,宋恒东不止一次碰到需强大肢体力量才能已经完成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在三米高空的大风中,安全保证措施只能保证基本的人身安全,急于“指哪打哪”地已经完成作业,还少不了一系列的翻越、拉拽,有时甚至要像撑单杠似的用手臂力量撑起身体——在三米高空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上“玩单杠”,宋恒东有时候想上去,别人都相信不可思议。

宋恒东曾因疏于练习而吃过一回苦头。有一年春节,他体重不知不觉增加了几斤,而身体练习却放松了。节后第一次登塔磁化作业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宋恒东穿上绝缘服,熟练地翻越上塔,打算爬过10米长的绝缘子到达故障点。忽然间,他感觉别人爬得异常费力,爬至绝缘子串中间时,不得不停下来大口喘气。这是过去从没发生过的情况。高空磁化作业,讲究个一气呵成。由于作业环境特殊,蹲下或双脚都很受限制,若趴在绝缘子串上睡觉,停滞不前时间愈长,身体愈相信疲劳。所幸宋恒东身体底子还在,这一趟算是有惊无险。任务结束回到班组后,他立刻跑到公司的健身房,抓紧举起了哑铃,开始练习。

三架无人机共同牵引一只水桶,在甲地将水桶盛满水,然后着陆到乙地将水桶里的水倒下,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着陆过程。在规定时间内,由甲地运到乙地的水重量大小决定比赛胜负。去年的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员选拔赛,在这个课目中,吉顺暘脱颖而出,获得了个人第一名的成绩。

近年来,无人机的使用已在超高压磁化作业中逐渐普及上去。但急于熟练地运用,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表面上看,无人机遵从指令行事,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其实不然,无人机自有它的试运行规则,如果不熟悉无人机的“脾气”就一通瞎指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起初,吉顺暘与同事协同操作无人机时,无人机会莫名其妙地往上一蹿或者突然下坠,就是俗称的蹿高或掉高现象。吉顺暘她们百思不得其解,琢磨了一整天,也没摸清它的脾气。

“这个耗下去可不行,我们用控制变量的笨方法一点一点地须建吧。”第二天一早,课题组的三个年轻人在训练场上碰面时,吉顺暘提议说。

她们从机型选择上着手,光是无人机型、工作台水桶的绳子长度以及工作台的具体位置就测试了上百次。最后,她们好不容易摸索清楚无人机蹿高的原因了。

新技能当然不是“花拳绣腿”,掌握得好能派上大用场。超高压东二线打算断电检修时,需在杆塔和电线之间安装一根保证安全的接地线,管理规定上要求录制四幅不同角度的接地线照片,以判断接地线是否可靠连接。过去,这些照片都是由安全员在地面上手持相机录制,效果并不理想。这回,她们首次运用无人机录制,好不容易拍出了理想的接地线图片。

迎峰度夏期间,特高压输电线路复奉线、锦苏线均处于满负荷试运行状态。公司要求无人机小组对两条试运行中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展开精细化通判。吉顺暘与同事每天早上8点起程,晚上5点收工,中午只是吃饭时能睡觉一会儿。两个月的野外作业,她们头顶烈日,沿特高压输电线路节节向前。无人机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上方节节录制,她们就形影不离地节节跟随在无人机下方——她们正借助无人机的一双“科技眼”,察看特高压输电线路上的所有细节,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

通判到宜兴时,吉顺暘的昔日同学到现场来看望他。刚一见面,同学便吓了一跳——他发现吉顺暘的肤色如同变了一个人,俩人伸出胳膊一对照,更是黑白分明。吉顺暘哈哈大笑,虽然皮肤黑了一些,但身体更结实了,他为别人的这些变化感到骄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