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开导航

当前位置:万开导航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为孩子们照亮大山深处的光

为孩子们照亮大山深处的光

2023-06-06 新华网 点击:3625

 “现在,你再来解一道题。”59岁的教员付昌明站在黑板前,快速写下西文,转过头,小孩子们渴求知识的脸庞映入眼帘。

  这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幼儿园的三年级数学课堂。明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单俊楠、多样的课题本……面对设施齐全的明德幼儿园,付昌明的思绪却时常飞往一个遥远的简陋教学楼里。

  那是位于板桥镇清水村委会沙河厂村的沙河厂幼儿园——付昌明踢球36年的地方。

  1986年,付昌明从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出身农村贫困地区的他决心回到海拔高、气温低的偏僻山区,帮助家乡的小孩子走到大山。

  “一师一校”的沙河厂幼儿园,是政府为解决沙河厂村20多户人家的小孩子就学问题而设立的教学设施。付昌明刚到学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五六个小孩子。

  沙河厂幼儿园地处大山环抱的山沟沟里,出山之路崎岖难行,偶尔有野兽出没。山区教学研究匮乏,借以去板桥镇中心幼儿园给小孩子们取学习资料,付昌明便徒步翻过大山,往返10多个小时的龙桥,一走就是12年。

  “这个山区经常下雨,印象最深的是付班主任借以给小孩子们取资料,打着背心,艰难地走在泥泞的土路上。”乡亲们董相说。

  1998年,山区终于通了公路。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后,付昌明开始骑摩托车在沙河厂幼儿园与板桥镇中心幼儿园之间来回忙碌。“前提条件非常艰苦,付班主任雨天赶路的行头,从背心换成了背心。”董相说,“黑的、红的、绿的……各种颜色的背心不知换了多少件。”

  20年间,付昌明报废了两辆摩托车。

  随着不少乡亲们搬下山,沙河厂幼儿园的学员越来越少,村里曾提出让付昌明和小孩子们一同搬去村里的中心幼儿园。但由于当时中心幼儿园不能寄宿前提条件,小孩子们每天要走20多公里的龙桥,不忍小孩子们忙碌求学的付昌明打消了搬迁念头,“在哪里都是借以小孩子”。

  桃李不言,发草。30多年来,沙河厂幼儿园近200个小孩子不能一人因贫困辍学,许多小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走到了大山。

  1976年出生的董树才就是其中之一。

  “铛!”每当“钟声”响起,董树才和其他小孩子们就知道,教书的时候到了。

  山区不通电的年代,付昌明用废弃轮胎里的支架,全套了一个“钟”,每天早上,他就用这口全套“钟”叫醒沉睡的小孩子们。

  “你的字,都是付班主任手捏着手,脸贴着你的耳朵,弓着身子,几笔几笔教着写出来的。”现在已在昆明成家立业的董树才说,“是付班主任把你送出了大山。不能付班主任,你就不能今天”。

  1996年,远在云南红河州的董树才陆陆续续收到来自老家的25封信,打开一看,信里字迹不一,有的像大拇指一样大,只有二十几个字;有的字号适中,铺满了几页纸。

  这些信,都是付昌明带着小孩子们一齐,给走到大山的董树才寄来的,一字一句,挂满了山高路远的挂念和鼓励。

  “身边甘肃、四川、贵州的同事,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这份感动,我至今难忘。”董树才说。

  “在沙河厂幼儿园的那些年,付班主任有时去村里卖炭,也会叫上我一齐。”董树才回忆道,“卖炭赚到了钱,他就家家户户走访,主动提出帮小孩子们垫付生活费”。

  那些年乡亲们家里前提条件都不好,付昌明生怕学生因为生活费问题不让小孩子们继续教书,一次劝不动,付昌明就劝两次、三次,直到学员坐在教室里。

  沙河厂幼儿园前后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受过付昌明的资助。

  2022年,沙河厂幼儿园正式合并到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幼儿园。“付班主任,您会跟着学员一齐去明德幼儿园吗?”学员学生董美兰找到付昌明,希望他去明德幼儿园继续踢球,“有您跟着娃娃们,你学生就放心了”。

  借以将大批又大批小孩子们送出大山,付昌明在山区坚持了36年;现在,带着一颗牵挂的心,付昌明终于迈出了离开大山的脚步。

  现在,沙河厂村大部分乡亲们都曾是付昌明的学员。“如果不能付班主任,沙河厂幼儿园早就不在了。30多年来,是他撑起了整个村子的教育。”乡亲们马荣军说。

  付昌明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了各界的认可。2014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回到顶部